歡迎來到 美成達官方網站!
手機版
關注美成達
發布時間 : 2017-03-07 瀏覽人次 : 6934
秦朔,資深媒體人,曾任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復旦大學新聞系學士,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公共管理碩士,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博士。
文/秦朔
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錢軍教授邀請我就“中國20年能不能全面超過美國”進行公開辯論。他選“超過”,我只能辯“無法超過”。辯論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激發思考,而辯題本身就說明了中國的進步。
錢軍觀點的核心是,中國有獨特的價值,經濟發展不只西方一種模式,中國能走出一條和西方不完全一樣的道路。但他同時認為,中國經濟必須遵循經濟規律,目前很多扭曲資源配置規律的做法必須改變。
經濟總量:十年內應超過美國
要論證“中國20年內不可能全面超過美國”,在社交媒體上,這肯定是挨罵的角色。但我確實覺得,中國經濟20年內會在很多總量指標上超過美國,但在支持經濟可持續發展、創新發展的結構性指標上很難超過美國,還有漫長的路,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國經濟的進步無疑是巨大的。2009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2013年成為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中國GDP的增量絕對值和對全球增長的貢獻率已經是全球第一。
經濟持續增長促進了人民福祉的改善,讓人民體驗了更好的生活。中國消費者已經成為影響全球的重要力量。這從全球重要購物地的中文標識和講中文的售貨員的增多就能感受得一清二楚。
那么,中國經濟總量何時超過美國?
近年來最樂觀的估計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它在2011年預測,按照購買力評價法,中國將在2016年超美國。
2010年渣打銀行發布的《世界進入新一輪超級周期》報告認為,中國GDP將在2020年超過美國,到2030年是美國的兩倍,到時將占世界的24%。
從總量指標看中國公司。2016年財富雜志評出的世界500強,中國有110家企業(包括臺灣7家、香港6家),美國有134家。而在1999年,美國有200家左右,中國大陸只有6家。
從總量指標看中國的私人財富。按照2016年胡潤全球富豪榜,大中華地區有568位擁有10億美元財富以上的富豪,首次超越535位的美國。
從城市評價看,城市化和基礎設施建設讓中國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2016年8月發布的《施羅德全球城市30指數》,上海高居全球城市榜首,前十名中還有天津、北京和深圳。不少人很詫異,但考慮到它更多是根據“預期經濟增長率、下一個十年的預期可支配收入以及工作人口的規模”來評估城市的經濟活力和發展前景,就不難理解這個結果。
如果我是正方,還可以找出更多素材證明,中國昨天進步很快,明天將會更好。
質量指標也令人驕傲嗎?
而從數量回到質量方面的指標,情況就沒有那么樂觀了。
從人均指標看,不用說,中美之間差距依然很大。按照渣打銀行的報告,2022年中國總量超過美國時,人均收入可能仍不足美國的1/3。即使按最樂觀的2010年報告中的預測,2030年中國經濟規模是美國的兩倍,人均水平也只是美國的一半左右。
中國有規模的公司很多,但效益就差很多。我粗略算了一下,世界500強有65家虧損,美國只有7家,而中國有21家。如果考慮到中國公司利潤的相當部分是銀行業的貢獻,而銀行業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未來中國公司的盈利能力更令人擔心。
從品牌價值的角度,2015年Interbrand全球最佳品牌100強,中國只有兩個(華為、聯想),美國有54個。2016年Millward Brown編制的BrandZ全球100個最具價值品牌,中國有15個,美國有40多個,前十名全是美國公司。能在全球開展業務、享有盛譽的中國品牌屈指可數。
從勞動生產率的角度,2015年的世界平均水平是18487美元,美國是98990美元,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只相當于世界的40%,美國的7.4%。
最后看看中國的富豪。按照福布斯榜和胡潤榜,比爾·蓋茨是世界首富,王健林是中國首富,他在世界富豪榜上已經躋身20名左右(福布斯榜18、胡潤榜21)。
王健林比比爾·蓋茨大一歲。比爾·蓋茨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蓋茨基金會,秉承“所有生命價值平等”的理念,在全球健康、全球發展和美國本土教育三方面開展工作。在2016年的年度公開信中,他回答了肯塔基州高中生們的問題,“如果你能擁有一種超能力,你希望是什么?”他說,如果我能許下一個愿望去幫助最貧困的人們,那便是找到一種便宜、清潔的能源來為我們的世界提供動力。
“你能做些什么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你想得到什么樣的超能力?”這是他思考和實踐的命題。而“中國首富”每次成為新聞熱點,要么是“讓迪士尼20年內無法在中國盈利”,要么是“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掙它一個億”。他腦子里全是錢。他們同齡,但思想不同。這是兩國首富的區別。
發展的代價有多大?
先說能源與環境。中國能源消費占全球的23%和全球凈增長的34%。對照中國占全球GDP的比重,中國在實現產出的能源消耗方面,還很不經濟。
說說環境。亞洲開發銀行2012年的《邁向環境可持續的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報告指出:在過去的30年中,中國實際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為9.8%,世界上沒有任何別的國家能夠達到這個速度,這種非同尋常的增長是以環境破壞為代價的。
中國這些年非常重視環境約束和綠色發展,在環保方面有很大改善,隨著向服務型方向的轉型,整個環境狀況在轉好。但要還掉這筆“學費”,還需要時間。很多消失了的,就很難再回來。比如河流,中國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比上世紀90年代的統計減少了2.7萬多條。一半多的河流都不見了,這種代價怎么計量?和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差距有多大?
再來看看債務。中國的全社會負債率究竟有多高?高盛最新報告預測,如果算上影子銀行的信貸渠道,中國的債務/GDP比率正以每年30%到40%的速度在增長,到2019年會達到400%。
對中國的高負債率,央行行長周小川認為,首先是中國國民的儲蓄率高,其次是資本市場總融資比例比較低,民間股本融資也相對薄弱,等等。也有官員指出,中國的不少債務投資到基礎設施中,形成的是優良資產。但人們依然擔心,中國負債的主體——國企和地方政府——恰恰是效率比較低的部門,年復一年劇增的債務究竟怎么還?
也有很多人擔心為了增長而超發貨幣的長期影響。GDP高速增長,貨幣供應量超速增長。貨幣超發對物價上漲的推動是肯定的,不在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就在資產價格。由于CPI統計不納入房價上漲,只反映房租變化,而房租方面的權重只占CPI的14.69%,所以中國的CPI顯得很穩定。但資產價格呢?
中國增長的成就是巨大的,代價也是巨大的,甚至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必須確立新的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
中國超越美國比美國超越英國更難
當我基本都是從原始出處找到數據的時候,我為中國的成就自豪,但自豪得有些沉重。而且,越往前,基數越大,利用后發優勢模仿的空間越小,越不輕松。拿前面30多年的增長邏輯往后面推演,并不適當。
中國有集中資源辦大事的優勢,但合理的資源配置終究是由市場決定的。中國有群體主義、顧全大局的優勢,這在需要平衡協調各方關系、調動各方積極性以推動改革的時代是必要的,但一直顧全各種既得利益、前怕狼后怕虎,該出清的包袱始終掛在那里,也會使整個國家的負擔越積越重。
一枚硬幣,一定要看兩面。
渣打銀行2010年的報告中提到,世界的第一個超級增長周期是從1870到1913年,全球經濟增長在這一期間顯著加快,年均增長2.7%,比之前提高了一個百分點,是美國的興起引發了這個超級周期。
今天中國要超越美國,和當初美國要超越英國相比,在我看來會更難。美國在超越英國、成為全球霸主的過程中,占據了先進生產力的優勢,很多美國的企業家、發明家走在創新的前沿;美國借助兩次世界大戰的機會壯大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確立了世界經濟新秩序。
美元超越英鎊的那個時候,還有黃金為錨,有個公平的東西,今天人民幣要超越美元,比美元超越英鎊難得多。美國“二戰”后援助和支持的經濟體,無論是西德、日本還是“四小龍”,本身都有很好的人力資本。相比起來,中國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無論政局、經濟基礎和人力水平都不可同日而語。
但改革開放38年的崢嶸歲月,還是給了我們巨大的信心。中國有夢,中國夢的基礎是中國人的奮斗精神。
錢軍說他剛剛恢復了被注銷25年的戶口。他落戶在上海徐匯區,因為還沒有買房,所以是集體戶口。
千千萬萬看到中國存在的種種問題、依然拼搏不已的中國人,他們的努力匯聚成創造的力量,改變的力量,這就是中國最大的動力和希望。
雄關漫道真如鐵,但只要有夢,有精誠團結、自強不息的精神,加上一點好運氣,中國超越美國并非沒有可能。我相信,一個善于反思的民族,一定也是善于前進的民族。
廣東美成達移民公司
商業|技術移民:400-873-5099 親屬移民及商旅簽證:400-873-5099 出國留學:400-889-6637
移民咨詢請掃二微碼
免費獲取資料
預約咨詢
24小時熱線: